北京佳明手表维修点查询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须注重设计原创性

原标题:彦风--国内智能穿戴设备的创新发展须注重设计原创性
彦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获得者
中国科学技术部设计业光华龙腾奖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Apple Distinguish Educator 苹果公司杰出教育工作者
中国数码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欧美同学会会员
彦风副教授对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和研究和工艺设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次智能穿戴创新设计大赛我们邀请到了彦风教授担任评委,经过这几天的评审,他觉得此次大赛的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
彦风:举办这个大赛,与深圳这个年轻时尚的城市非常搭调。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年轻人占到了90%,年轻的城市,有年轻的创意,也带领了一批年轻的创业者-创客,深圳这个城市为其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举办这次智能创新大赛更能将这些人聚齐起来,一起为智能穿戴的发展出谋划策,一起研究开发。
第二,从整体上来看,今天这些产品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具有一定的落地性、迭代性。但是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问题:与国外的产品相比较,这些产品仍存在相似度比较高的问题。这个相似度不是指这些产品兼容的系统、或者是颜色、款式、大小这些方面,我个人感觉是产品的整个制作的思路出现相似处。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基本上是跟着国外的产品走,是基于国外产品的特点衍生过来的,原创性不强。
目前国内的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现有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并不高。经过这几场评审,您认为本次大赛的入围产品在国内处于哪个水平呢?
彦风:按国内现有的智能穿戴制作水平,本次大赛中入围智能手表的整体水平基本上是处于中高档水平。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我们国内的产品的设计还需要下苦工,需要提高设计的原创性。
首先必须在设计方面吸纳更多有设计艺术性的人才。做艺术的人们思路会相对不一样,他们看东西的角度虽然是从表面开始,但并不只是普遍大众理解的只针对表皮做研究,而是从设计上做结构解剖。
第二,从工艺的角度来讲,一定要找最好的厂家合作,不应将成本问题放在首位。我们不妨换个思维,既然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的产品进行加工,那当我们有了自己的设计时,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产品输出到国外,进行加工。因为国内的工厂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利益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国外的工厂专业程度相对高,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的产品制作更精良。只要有一个产品能成为典范,我们就可以期待它能起到一个提携的作用。
您在"TOP5智能手表创新设计奖"路演展示的评审中提到,当前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相似度较高,在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中,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提高其原创性?
彦风:通过国内的产品,我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特别愿意进行加工,而原创的事情却做得比较少。但在这中间我们可能会有一个误解,就是原有的国外的产品他们本身不进行我们后期所做的产品加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的就是使这个产品更加地纯粹。而我们为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以及使用习惯,后期我们会增加一些功能来会凸显其比别的产品更加完美,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思维。
我们目前依然没有从"中国制造"达到"中国创造",甚至连"中国制造"都不到位,一味的追求"短平快",急于要快速发展,所以就牺牲了产品本身发展所需的创新性。目前国内在智能穿戴上的研发领域,我觉得能力是有的,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不能让人感觉一切都是催生出来的。我们应该要在原创性上下功夫,真正从用户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需。
另外,智能穿戴产品目前主要是技术为主导,其实我认为将来可以更多地咨询采纳一些设计师、艺术家的意见甚至尝试以他们为主导,尝试让他们引领这个产业。技术与设计这两者在智能穿戴创新上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的专家要加入进来,就像我们这次评审团队中也是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使得我们整个大赛的评审指导更加全面化,而这种全面性我觉得更应该应用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来。
再者说到设计方面,在今天的评审后我觉得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宜准的运动系列,这个产品基本上是达到一个工业水准的要求。我特别去展位看了一下,有很多值得参考借鉴以及发扬的地方。但是在产品用材料的方法,以及产品的精细度还是相对不够完善。
目前智能穿戴产品的数据趋于碎片化,技术水平相对不成熟,这并不利于我国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您认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彦风:一切东西都必须在一个基础的平台来谈论。现在智能穿戴产品这个基础的平台是数据,大数据。这些表面的形式,无论是手机、耳机、眼镜等,终端产品、移动产品,它的运行和发展都必须基于一个大数据平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数据平台维护好,否则这些东西都用不起来,都不能贯通,虽然现在这些产品的制造商都各自为营,各自出系统,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太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它们最终会融合为一体。数据化的融合在其发展中会在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要搜集信息,排除信息,整理信息,现在,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但是在智能穿戴这个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发现大量人都在研究技术,却很少人去处理数据。我觉得我们可以开展一个讨论会对这个数据进行探讨,探讨这些数据怎样采集、怎么分类,如何管理以及如何融合,对于做好这个大数据平台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任何产品的发展一定都会经过一个劣质期,经过一个泛滥期,可穿戴设备要往一个时尚创新的方向走,慢慢会趋向一个成熟期。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