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网

上海海鸥手表 售后维修,董观明:创造了钟表行业的“天王”

发表于:2025-05-03 作者:手表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5月03日,原标题:他不是,他创造了""!出身贫寒,14岁便开始攀爬人生的董观明,在生活的重压下奋起创业,凭借信义与刻苦,创造了钟表行业的"",实现了命运的逆转,也为中国人发展中国品牌献上一个成功案例。14岁开始

原标题:他不是,他创造了""!

出身贫寒,14岁便开始攀爬人生的董观明,在生活的重压下奋起创业,凭借信义与刻苦,创造了钟表行业的"",实现了命运的逆转,也为中国人发展中国品牌献上一个成功案例。

14岁开始人生的攀爬

董观明出生在香港一个贫寒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只读了两年书,14岁就出道社会,从底层慢慢向上攀爬。

在香港米业批发商会冲茶、倒水、擦地板、洗痰盂,是董观明初入社会的主要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干活,直至凌晨才能休息,稍不留神还会招来老板和客人的责骂。

每天吃不饱、睡不好,月薪只有50港元的苦日子,董观明整整过了8年。8年里,他对现实不满,但没有怨天尤人,把所赚的每分钱都交给父母,自己则靠别人给的赏钱过着节俭的生活,然后盘算着如何找机会挣到更多,过得更好。

"没有退路,惟有咬紧牙关去扛。"董观明回忆说。

8年后,他终于等待一个新机会,进入一家表带厂做推销员。

但这同样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表带厂经营不佳,经常拖延3个星期才发工资,推销员要想按时拿到工资,只能自己与客户搞好关系,求客户提早支付货款,然后从货款中把自己的工资领出。

即使能拿到全额工资,也仅有600港元,不足以应付基本家庭开支。已经成家立业的董观明,不仅需要妻子工作补贴家用,而且还要妹妹帮忙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自己没有前途,还要连累家人。男人的尊严和责任感,让董观明破釜沉舟,离开表带厂,并暗暗立志:一定要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

成为钟表业先驱

此时,香港的钟表业开始崛起,董观明认为机会难得,利用在表带厂工作时跟一些钟表商建立的关系,于1978年自立门户,成立了伟明五金制品厂有限公司(伟明集团前身),以表带贸易作为人生"第一桶金"的起点。

起初,他结识的几个钟表商只跟他做小订单生意。董观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本着"先做人、后做生意"原则,与生意伙伴互惠互利,渐渐用自己的良好信誉赢得了更多订单。

在接下来的四五年间,伟明公司的销售量节节攀升,每月能卖出70-80万条表带,销量居全港之冠,在表带行业叱咤一时。

然而,由于自身缺乏技术和研发能力,公司在雨后春笋般的竞争对手挤压下从巅峰坠到谷底,生意变得萧条。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寻出路。董观明及时调整方向,转向经营手表机芯买卖业务。

在钟表业全盛时期,虽然机芯业务给伟明公司带来很多利润,但董观明先知先觉地意识到,单纯的机芯贸易始终没有"根",也非长久之计。

伺机寻找着新机会的他偶然得知,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是内地人梦想的"三大件",而当时内地鲜有几个质优价廉的手表品牌,自己在又在手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不乏人脉资源,于是脑海中迸发了发展国内市场的想法。

1988年,董观明与朋友一起到深圳投资手表业务。朋友负责技术开发,独立设计及生产,他则负责推广和销售。

在定义品牌名称时,董观明选择了霸气十足的""二字,并采用皇冠作为标识,看起来既尊贵典雅,又有王者风范。

董观明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品牌能做到钟表界第一。

信义打天下

然而,要攀上行业之巅何其艰难!

创业之初,他们就遭遇了发展瓶颈,业务始终不温不火。从1992年开始,董观明亲自披挂上阵,主持大局。

为了打开庞大的内地市场,董观明开始了多年的南征北战。

表是早年仅有形象专柜的品牌

当时国内尚未完全开放,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而且经常买不到坐票。有一次他坐火车到长春,足足站了六个小时。车厢内基本没有空调,人多拥挤。洗手间没有抽风系统,臭味弥漫到车箱中。直到下车那刻,他身上仍留有阵阵臭味。


上一页 1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