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网

杭州石英手表慢了怎么调,制表业荧光材质历史变迁

发表于:2025-05-02 作者:手表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5月02日,从蜡烛到三问,从声音到光明,制表师们尽心竭力,诉诸各种方法,以求让我们能在黑暗中读取时间。同时,也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夜光材料究竟有没有辐射?从何时起,生产的夜光钟表可以保证安全?本文就为您解答夜色中那

从蜡烛到三问,从声音到光明,制表师们尽心竭力,诉诸各种方法,以求让我们能在黑暗中读取时间。同时,也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夜光材料究竟有没有辐射?从何时起,生产的夜光钟表可以保证安全?本文就为您解答夜色中那抹微亮的来龙去脉。

声与光

夜间读时钟表的历史起源非常有趣,1682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患上了失眠症,无法忍受卧室里钟表的滴答声。因此他委托钟表匠人Matteo、Pietro Tommaso兄弟和Giuseppe Campani,研发一种靠灯光照明、没有普通指针、无声但可读时间的时钟。 因此工匠们发明了一座"夜钟",可以让教皇在黑暗中读取时间。这座"夜钟"配备标注小时刻度的转盘(以此取代指针),并在盘面开口处放置蜡烛照明。

烛光照明虽然可以解决读时的问题,但无法随身携带,在表盘上点亮荧光之前,如果不是失眠的教皇服务,主流的夜间读时技术还是三问,拨动机关,三种打簧的响声不同,可分辨出"时"、"刻"、"分"的报时,是声学与动力学巧妙运用的成果。

镭和氚

二十世纪初,便携式时计开始从怀表向腕表转变,但如何在黑暗中轻松辨读时间的难题仍未得到解决。钟表行业致力于简化计时码表的生产,还有的,如Le Phare则是受此启发,从三问报时表方向寻求类似机会。倘若时间无法"看"到,那么至少还能"听"见。一项科学突破改变了事件的进程。1896年,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两年后,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提炼出镭,当时最具放射性的金属。此后,它令生产发光物质成为可能。

这极大地改变了制表行业的游戏规则,后者开始在指针和数字上涂覆这种新材料。彼时放射性的危害基本不为人知,其结果是镭获得了广泛的使用。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逐渐意识到与放射性物质接触对人体的危害。到了1963年,瑞士开始对此类材料的使用进行严格管制。公众的抗议导致镭被氚所取代,氚和镭一样,都属于辐射性材料。二者的功能基于相同的物理原理,只不过前者是气态,辐射性也要小得多。一些品牌,如Luminox、Traser和波尔表至今仍在使用气态氚,将它以十分安全稳定的形式,密封在内壁涂有冷光物质的微型矿物玻璃灯管内。

粉与脂

放射性物质的替代品姗姗来迟。Albert Zeller执掌的RC Tritec公司为钟表生产夜光时标,并致力寻求替代材料。1992年,RC Tritec与日本Nemoto公司合作,探索出创新安全的新方案:LumiNova。与放射性物质不同,LumiNova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无机硅酸盐,可从紫外线吸收能量,然后在黑暗中以光的形式释放。很快,LumiNova成为制表行业的新规范。

北京"乐酷"碳纤维多功能机械男表

今天的夜光技术已经可以保证安全无害,并进行持久稳定的照明,在幽深的黑夜或是宁静的深海,腕表上的点点荧光都安静而坚定地执行着报时的使命。但这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技术,其中承载的人类科技的进步,依然值得我们时常追忆和感慨。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