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伯爵手表维修中心,修表老人面临的现实和困扰

在如东县掘港镇,提起人民路上的"王开钟表店",老一辈的人都耳熟能详。这家"老字号"曾以精湛的维修技术和诚信经营赢得了良好口碑。
王开钟表店成立于1968年,如今,店铺主人王同保老人已经73岁了,他依旧每天坚持与钟表零部件相伴。
正是夏日午后的静谧时分,店里的落地钟、挂钟、台式钟滴答滴答响着,长方形的玻璃柜里装着许多待修的钟表和配件,一张旧桌子流淌着岁月的沧桑,上面堆满各式精巧的维修工具。这些锤子、刷子、夹子、起子、开表匙、虎头钳、扁嘴钳、放大镜、油缸、表座……跟随王师傅多年。
"我父亲就是修理钟表的,他年轻时在上海一家中美合作的钟表公司做学徒,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后我们一家从上海搬回了如东。我12岁时就跟父亲学修钟表。"王同保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结婚流行"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上海手表、南京中山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而那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有30多元,手表在那个年代就显得很贵重,而且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因为是凭票供应的。
王同保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生意比较红火,店里客人很多,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有时候要加班到夜里10点多钟。因为钟表维修本身就是一门很精细的手工活,讲究脑、眼、手的配合,一点小毛病往往都要花一个多小时甚至几个小时来处理。"必须更换零件时,实在找不到,就得自己加工、打磨。"他曾经修过一只老手表,因为里面一根轴找不到配件,他自己车了三天,终于车出一根细如发丝的轴,换了上去。
现在戴手表的人少了,来修表的更少,但王开钟表店里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大多是要求给钟表上油、换电池、接表带、换线路板……在王同保的眼里,这些活根本不是修钟表的精髓。"钟表维修师应该归属于机械工程师一类,我们可以在精致细微的世界里化腐朽为神奇。前些日子,我店里迎来了一口18世纪的古钟,因为齿轮磨损,钟的主人四处奔走,却没有人会修,最终经人介绍找到我。"王同保根据古钟齿轮的形状、大小,手工打磨出一组新齿轮。"看着一口古钟在我手里'复活',我的心里充满成就感,别提有多开心了。"
这时,店里进来一个小伙子,手里拿着块手表要换表链子。王师傅一看便说:"这是块上海牌老手表,有四十几年啦。"小伙子道:"是啊!是我妈的,她老人家就是不肯扔哪。"王师傅心疼地说:"不要扔了!这可是块老表,好好保存。"
只见王师傅的两只手和一般人不同,粗糙灰黑,每根手指头都比较粗壮短小,右手大拇指关节还弯曲着。王师傅说:"你是不是在看我这大拇指啊?那是因为过去没有钳子、夹子这些工具,加工零件都是这大拇指关节用力,久而久之,关节就变形了,也不疼。"六十多年的修表历程在王师傅手上留下那么多印记和伤痕,他却一笑了之,毫不在意。不到两分钟,王师傅就给手表换了根链子,小伙子开开心心地走了。
"一块小小的手表里面容纳了500多个配件,许多比芝麻还细。修表就跟医生动手术一样,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医生,是脑科医生,表里的零配件就像病人的脑神经,既细微又复杂,得万分小心。"
王师傅说,在他手里保养过的最高档的表是一只瑞士生产、价值20多万元的手表。保养一只高档手表,往往就要关门歇业,一门心思扑在上面也需要四五天时间。工作中,连呼吸都要十分注意,甚至要屏住呼吸,不能让一粒灰尘、一丝纤维钻到表里面。"现在我这里还时常有一些名贵手表送来保养维修。这些手表的零配件大多需要从北京、广州等地配送邮寄过来,一般一个小零件就要上千元。"
王同保和传统手艺人一样,不仅技术精湛,还特别讲究诚信经营。"同样是换电池,有的店里会以次充好,钟表走不到半年就停了。但老王店里特别有保障。这么多年来,每次到他店里换电池,他都会细心地在表后盖上标记换电池的时间,如果在一年内出现问题,还可以免费更换。"前来换电池的乔师傅已经67岁了,提到王同保,他赞不绝口。
如今,一个现实问题困扰着王同保:"现在修钟表的师傅青黄不接,以前掘港镇最老的四家私人钟表维修店,现在只剩下我一家了。"王同保说,维修钟表赚不到大钱,他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修钟表,但因为收入不高,只得转行。"老手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王同保担忧地说,钟表维修技术易懂难精,"聪明一点的人想把所有环节都掌握好,至少也要三年。现在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坐功,往往还没出师就转行了。"
"只要手表还存在,钟表修理行业就不会消失。"谈起行业的衰退,王同保的眼神中流露出无奈,但他依然乐观,在他眼里,这份老行当永远不会灭绝,就像时间永远不会灭绝一样。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